淺談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的市場現況
星際大戰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它是一個帶點科幻,卻又那麼真實的科幻電影,而鎮靜大戰則是目前台灣牙科門診鎮靜市場的現況。
最近,有個之前由別人服務的兒童牙科醫師,在我們團隊替他進行了三例的兒童牙科門診鎮靜之後,感嘆地跟我說:「蘇醫師,早點認識你,請你們團隊來服務,那 有多好」他並表達了我們團隊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不僅在於設備的完整性,麻醉的技巧,更在於體諒兒童的同理心及耐心,這是他之前在別的廠商身上看不到的。 我笑笑的跟這位年紀與我相仿的醫師說,「其實這不是其它麻醉醫師的錯,而是在背後主持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的醫師或廠商的區別,而這差別就在人力配置與設備的 想法上。」
從心態上來分析,今天如果操作鎮靜的是廠商,很自然地會以節省成本,降低費用作為第一考量。就算臨床上出了事情也是他的合作麻醉醫師的責任,廠商指示儀器 提供者,並沒有任何醫療責任(除非是儀器壞掉)。反過來說,今天如果是以麻醉醫師為主體來做這件事情,不管是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是歸咎到麻醉醫師本身, 自然而然,能夠準備越多的設備以防萬一都是應該的。
為了做兒童牙科門診鎮靜,我們投入了大量的安全資源與人力,現在每次進行兒牙鎮靜的設備其實比我在長庚醫院做全身麻醉還要完整。每次載出去進行兒牙鎮靜的設備都比我的平價歐洲進口休旅車要貴多了。
圖片:理想的牙科門診鎮靜模式
一個理想的牙科門診鎮靜人力配置,根據美國以及歐洲的建議,應該是五個人力:牙醫師一位,配上兩個助手(一個進行平日牙科助理作業,另一個進行抽吸,或者是抬下巴的動作),一位麻醉/鎮靜醫師,以及一位麻醉/鎮靜護理師。
圖片:大部份台灣其他人員目前鎮靜模式
在
目前台灣的操作模式,能夠在醫院或診所端完全提供五個人力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大部份廠商或團隊的模式,是屬於三個人力的配置:牙醫師一位,助手一位,以及
一位麻醉醫師。這樣精簡的人力其實會有隱憂。雖然兒牙門診鎮靜屬於中度鎮靜,但是在這樣的人力配置,在處理突發性嗆咳,麻醉醫師一邊要協助抽吸口水,一邊
又要調整機器藥物濃度時,人力明顯不足。其實之前因為人手或設備不足而產生的一些相關事件,也多所耳聞。另外就麻醉醫師本身,廠商的麻醉醫師多為兼職,本
身多還在醫院服務,因此大部份都無法合法申報,其實就醫療法上是屬於違法行為。
圖片:目前市場最佳模式,兼顧安全品質與價格
在考量到臨床實務,為兼顧安全、品質與費用,本團隊在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的人力配置如下:牙醫師一位,助手一位,麻醉專科醫師一位,麻醉護理師一位。麻醉醫師可以同時協助抽吸或者是抬下巴的動作,麻醉護理師因其背景受過完整麻醉訓練,因此能獨立操作TCI機器,或協助麻醉醫師進行必要的處置。也由於我當初為了推行牙科門診鎮靜已經離開了長庚,因此我可以很名正言順的申報支援,符合醫療法的來進行鎮靜業務。
另
一個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究竟操作鎮靜的醫師可否是牙科醫師?國內法律並沒有限制牙醫師不能進行鎮靜,而國外也常見牙科醫師進行鎮靜的操作。但是以美國的規
範,該操作鎮靜之牙醫師,必須是獨立於診療之外的牙醫師,而且必須要接受過一定規模兩年的麻醉醫師訓練,再配合上一個麻醉/鎮靜護理師。以目前台灣的制度,我們的建議,由於兒童的安全操作空間遠較成人為窄,再加上國內牙科醫師接受類似麻醉訓練的人數並不多,本團隊認為進行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的還是麻醉專科醫師配合上一位麻醉護理師較為恰當。
綜
上所述,我們建議診所,如要進行兒童牙科門診鎮靜,最好是找一個同時有麻醉專科醫師與麻醉護理師的團隊比較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因鎮靜的過程多少會使用到
一些管制藥品,因此強烈建議該麻醉專科醫師於牙科進行診療時須申報支援,以符合國家法令,並省去後續管制藥品使用的麻煩。同時為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建議該
醫師能投保醫療過失責任險,不僅替自己也替診所在必要時提供多一份保障。
至
於那個從別的團隊轉過來合作的診所,現在已經是我們固定合作的好朋友了。其實謝謝兒牙界的眾多朋友們,因為你們的照顧,我們認識結交了更多的新朋友。我們
也會更兢兢業業地在崗位上,日益精進我們的各項技巧,希望提供台灣一個高品質,沒有壓力的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環境,更進而在世界聞名,讓台灣走出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